8.12.2007

皇后碼頭之爭的終極目的

信報財經新聞 潘潔
2007-08-02
尋找香港
《皇后碼頭之爭的終極目的》


  「繼去年底政府與保育人士就天星碼頭及其鐘樓拆卸一事發生爭端,事隔半年,皇后碼頭拆卸又引起雙方對峙。雖然抗爭組織本土行動提出的司法覆核已獲法院受理,但政府昨日強行清場,出動大批警員、攀山隊員將示威人士一一帶走。

  保育是香港回歸以來一個新的社會議題,但這個議題一旦形成卻來勢兇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在本質上與○四年保衞海港協會就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提 出司法覆核、灣仔喜帖街重建引起的居民抗爭,以及更早前的西九文娛發展規劃、紅灣半島拆卸等引發的一系列社會事件一脈相承。這些事件表面看起來是就個別發 展項目展開的公民抗爭,但實際上宣洩了社會上醞釀已久的、公眾對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共資源轉移的強烈不滿。

  其實,皇后碼頭(以及較早前的天星碼頭鐘樓)是否具有保留價值,是原址保留還是異地重置,在公眾中也還是有爭議的,並沒有統一的觀點。不少市民 對於抗爭者的絕食、露宿、肢體碰撞等激烈的行動,也有所保留。但是,皇后碼頭、天星碼頭抗爭引起了普遍的同情和支持,是因公眾不知道失去了這些建築地標之 後換來的是什麼。這些抗爭行動得到廣泛的共鳴,是因公眾深切感受到政府發展規劃被壟斷,普通人利益無法透過諮詢程式得到充分考慮的後果。

公共空間變財團領地之爭

  往往,政府的發展規劃與地產商拉上緊密關係。正如一位保育代表懷疑的,天星碼頭、皇后碼頭消失之時就是公共空間變成「私人領地」之日。如果環顧 目前中環的環境就不難發現,填海的土地已經變成了五星級酒店、巨無霸購物中心,以及天價租金的商業寫字樓。再看看港島、九龍其他填海項目,某某港、某某 城,其結果不外就是一小片綠色公園被一個巨大購物中心的排氣口壓迫;一條海濱長廊與塵土飛揚的高速公路並行;甚至某些填海的土地完全變成了私家領地,市民 要被迫消費才能重獲本來屬於他們的看海權利。所以,皇后碼頭的抗爭,包括較早前的西九文娛發展規劃、維港運動、反對紅灣半島拆卸等等、背後實際上是對公共 空間變成財團囊中物的抗爭。

  其實,政府提出的一些拆卸理據,包括已經通過既定諮詢程式,包括「不遷不拆」、「遷址還原」的技術困難等等,並不是完全沒有合理性。但程式正確 與工具理性在群情激憤的情況下已經變得蒼白、缺乏說服力。說到底,由於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導致決策傾斜。政府靠賣地支撐財政開支,政府與財團則共謀城 市「發展」。香港過去十多年的歷史已經有太多例子證明了公共資源被私有化。所以,公眾要抓住每個機會表達對公共資源易手的不滿,借「保育」議題阻止任何可 能阻止的資本獨裁。

  所以,保衞皇后碼頭的最終意義不在皇后碼頭本身,而在於改變這種罔顧公眾利益的社會發展,扭轉港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更多的高速公路、更高的商業 大樓、更多的購物中心蠶食的趨勢。在這個意義下,保護皇后碼頭終極目標是要凝聚社會力量改變目前的諮詢程式,找到政治代理人,從制度上解決決策程式被壟斷 的問題。

  保育是維護社會持續發展的手段,正因為如何,香港的保育問題需要從長計議,理性討論,並以知性為基礎。社會運動能激發民眾的保育意識,能促使政 府開放政策制定的過程,令更多人得到社會發展的好處,更公平地分擔發展的代價。但是,即興的、個別擊破的、缺乏長期遠景的保育運動始終不能替代制度性的、 持久的、有藍圖的社會保育機制。只有爭取到上述機制,今天保育人士、團體,才能獲得更多市民的認同及支持。

民眾要求參與保育決策

  政府昨日雖然清場成功,但司法覆核結果依然未知。而且一旦法庭判決不利,政府的清場就既付出了代價又失去了意義。但政府顯然也無法輕易放棄一個 已經通過既定程式、已經簽署了各種合約的專案,放棄即導致新政府權威受損。而且,皇后碼頭很可能只是新一屆政府麻煩的開始。據報道,皇后碼頭風波未了之 前,保育團體已經準備轉戰西九。新政府上台以後保育議題恐怕是個與普選一樣棘手的政策領域。

  香港作為一個愈來愈多元化的社會,公眾訴求會愈來愈多,民眾要求參與的呼聲也愈來愈高。政府的政策制定如何在理性與民主之間取得平衡,在知性與 權力之間取得妥協,是各國各地區政府面對的決策考驗。在保育議題成為執政難題的今天,政府與保育團體之間建立一個持續的政策討論平台,展開持久的協商與諮 詢,也許是政府困境中的一條出路,也應該是香港保育問題的長久歸宿。」

8.07.2007

今次到考評局威番次

繼影視處早前在書展「為港爭光」後,再有政府部門揚威。講的是考評局將中英會考評級由ABCDE改成54321加5*。改制不是問題,但考評局有考慮過改制後的一連串後過嗎?

據明報報導,海外多家院校今年獲悉香港英文科改制後,由於對新制評定學生的水平存疑,要求港生今年需應考入學試。之前本來好好的交份成績表給海外院校,上面寫英文B數學A經濟A中文A化學B加起廿幾分,海外院校對比一下之前收的學生成績,沒有問題就可收生。現在的成績表寫英文5數學A經濟A中文5化學B,人家看了發覺跟之前的不一樣,看得一頭煙,當然要左查右查攪一輪,再給你一個test看看你的能力。就算最後沒有問題,無論學生家長都要無謂驚一輪。如果人家英美院校報考人數眾多,沒有人手幫你查,過了報考時限,你話可以追究邊位…


除了升學,搵工亦有問題。電視上看見雇主協會主席話不知今年改制。這麼重要的變化考評局竟然沒有對外宣傳。不是說什麼都要遷就香港的雇主,但在香港這個搵食大過天的地方,這可是有實際需要啊。同學出外見工,雇主想看看同學的語文能力,才發覺成績表上是與從前的ABCDE不一樣的12345加5*,我想第一個疑問是1是不是從前的A,2是不是從前的B?再想想:「公司的阿強英文拿的是C,都幾好,但面前這個拿的是3,那跟C怎樣比呢?」雇主最後極有可能叫這位英文拿3的先回家等消息,然後問問行家的意見先算。

無論學生家長
雇主都要費更多的時間精神應付考評局這個在政府冷氣房出世的硬膠評級。硬膠是膠定的了,可是浪費了時間精神後香港市民得著的是什麼?

?...?...?...?

真要麻煩有識之事幫幫忙解答。

無論是最近的考評局(其實每年都出事),或之前
影視處、亡命纜車360和天星事件,都給我政府不是「以民為本」的感覺。政府口口聲聲話要「以民為本」,可是出來的永遠是兩件事。究竟,這個「港人治港,為港人謀福祉」的香港政府內裡發生了什麼事?不要忘記,回歸前,政府可是個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公務員團隊」的管治機構啊。





7.20.2007

影視處再次「為港爭光」

曾幾何時,跳舞跑馬炒樓就是我們香港的寫照。沒估到現在回歸十年,竟變成淫審處影視處加明光社。

可喜可賀。香港終於真真正正做到「英國人做得到的,中國人做得更好」。

Well Done guys.

7.16.2007

母親兩字都不雅

阿藹在獨立媒體網站貼張藝術照,有兩點,就被政府告,還有可能坐12個月監和罰款40萬?荒謬!

但荒謬還荒謬,為保各網民的安全,我鄭重呼籲大家不要在網上寫母親的'母'字。要知道中文由圖畫演變,以前'母'字內的兩點,就是代表媽媽的兩個乳頭。所以各位如想寫一些如贊頌'母'親的文章時,以後請用媽媽兩字,避免用'母'字,以免被人投訴你的文章露兩點不雅,碰上無謂官私。

不是講玩,請大家認真對待我的呼籲。




anti_flickr_sensorship.gif

撐獨立媒體阿藹

7.01.2007

回歸十年:黃子華原來係先知



曾蔭權:各位,董建華,已經唔存在啦。

6.11.2007

廣州咸濕巴士阿叔那一腳

看完廣州咸濕巴士阿叔的短片,印象最深的就是穿武警制服男人一腳踢落阿叔的頭那一幕。

當時巴士已停在一旁等公安,有一個穿武警制服的男人行上車,直行到座在椅上的阿叔三尺前,伸腳踢落阿叔的頭。阿叔的頭連身一齊往後仰,然後極速撞到椅背反彈向前,整個過程相信只有半秒。

這一腳,立時讓我想起6月9日信報中通外直專欄內,詹德隆寫到「中國的五千年封建傳統、中國現今的社會結構、大部分領導人眼光短淺和中國人傾向膺於權威和輕易訴諸武力,都使他對香港和中國的民主前途不感樂觀。」

曾經在澳紐生活過一段時間,其中令我印像深刻的,就是打藍球時,澳紐的球員不會因為有身體碰撞而打架,反而會更努力用球技擊敗對手。相反在香港打球時,常常看到有人因為身體碰撞,先禮貌對方母親一輪後繼以拳頭相向的事。

每次看到這些事都令我非常困惑。這是不是中國從來只重權力不重法治的結果?個人觀察,在澳紐這些重視法律的地方(是依法治國,不是以法治國),可能普羅市民都知社會上有一套有效的遊戲規則,所以不用輕易訴諸武力去解決問題(除了醉源鬼)。所以這個觀念亦伸展到藍球場上。

但中國人則不同。當遇到爭議時,自古通常只有有權力的人能伸展‘公義’。近代看反右、文化大革命時不幸被掌權的貶為右派的人,最終不是由後來掌權的平反嗎?擴展到其他社會層面如在藍球場上或公車上遇到爭議時,這個只重權力不重法治的傳統,是否就是導致中國人喜歡訴諸‘拳’力和‘腳’力的原因?

又或者,既然知道社會上沒有法律可章顯公義,所以唯有自己落手落腳?

5.24.2007

菜菜子的決擇

昨日立法會財委會工務小組再次開會,審議政府拆皇后碼頭覓地重置的撥款申請。結果菜菜子做了「她認為是從政以來一個最難的決定」:就是基於黨大於一切的愛國愛黨情愫下,投票支持政府的撥款申請。除了她之外,泛聯盟劉秀成、工聯會陳婉嫻和社民連陳偉業三位一直支持原址保留的亦沒有投票反對撥款。

記憶所及,菜菜子不是第一次當眾落淚,亦不是第一次屈服於黨的指導下作出背棄個人意願和部份選民的投票選擇。我想到的是如果我是菜菜子,面對來自政府、民建聯和市民的壓力下,我會如何決擇?

據生果報報導,原來菜菜子是工務小組內唯一屬港島區的直選議員。第一次政府申請撥款時,菜菜子應該是受到港島區選民的壓力,所以並沒有支持政府,最終政府因為不夠票所以撒回申請。

這次政府依然沒有保証原址保留皇后碼頭,但菜菜子最終卻投棄權票,緊跟黨的保皇理念。雖然失去了部份選民的支持,但相信換來的會是黨提供更多的資源為她迎戰來年的立法會選舉。

為了自已的未來,而做出一時的‘痛楚’決定,我相信如果我這個瞎子是菜菜子,我都會選擇‘痛哭’投棄權票。

或者,這件事可說明我們香港的公民社會有多‘先進’吧。如果港島區有一二千個選民打電話給菜菜子素一素他們支持保留皇后碼頭的心聲,我相信菜菜子昨日衡量得失後,可能會‘痛楚’地背棄黨對她的養育之恩,投向選民的懷抱。

又或者,沒有一二千個選民打電話給菜菜子素一素心聲,是因為沒有很多人認同皇后碼頭的歷史價值;沒有很多人認同皇后碼頭值得原址保留?

5.09.2007

金融風暴建築師和工程師曾幫政府打大鱷


最近有消息人士同我講,金融風暴時,香港的建築師和工程師亦曾幫手制定政府千億入市的政策。

我聽後,認為消息人士純粹bullshit。記得97-98年政府話要打大鱷,穩定香港的金融體系,所以用千億入市。下決策前,政府當然會找一班金融專家、經濟學家和銀行家幫手研究,然後制定出相關政策。又怎會找建築師和工程師?

但今天看完有線直播古物諮詢委員會就皇后碼頭評級的會議,再睇成員名單,我開始相信消息人士的內幕消息。

點解?大家看看最底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名單。(*)

古物諮詢委員會是就歷史和建築因素去為皇后碼頭評級,但點解委員會內好像沒有歷史學家和只有幾位建築師,反而有保險界的陳智思議員和一些律師會計師及亞視高級副總裁?

究竟他們有什麼專業知識可以就歷史和建築因素去為皇后碼頭評級?

既然以上各人都可以就皇后碼頭評級,點解建築師和工程師不可以幫政府制定金融政策打大鱷,right?


(*)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名單

何承天先生, SBS, JP (立法會議員, 功能組別: 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 地鐵公司董事局成員, 自由黨)

陳智思議員, GBS, JP(立法會議員, 行政會議成員, 功能組別: 保險界)

陳弘志教授 (城規會都會規劃小組, 共建維港委員會)

鄭曹志安女士, BBS, JP (Chairman of Human Organ Transplant Board, Member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Council of Hong Kong)

張正樑先生 (保誠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投資董事, 三十會)

張文韜先生 (律師, 民建聯, 深水涉選區)

趙麗娟女士 (會計師)

馮柏棟先生, SC (大律師, 城規會上訴委員會)

洪樹堅先生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簡兆麟先生 (豐裕興業有限公司的行政總裁, Member of the Chinese Temples Committee)

鄺凱迎先生 (亞視高級副總裁)

林中麟先生, SBS, JP (市建局)

林筱魯先生 (市建局執行董事,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on Museums)

劉智鵬博士 (屯門區委任議員,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on Museums)

劉秀成議員, SBS, JP (立法會)

李律仁先生 (30會)

林雲峰教授 (香港建築師學會, 城規會)

吳祖南博士 (長春社, 城規會)

吳日章先生 (均來集團執行董事, Chairman of Friends of the Chest Yuen Long District Committee)

潘展鴻先生 (Member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Enhancing Self-Reliance Through District Partnership Programme)

沈旭暉教授 (roundtable)

司徒少貞女士 (太古地產共公事務總監)

崔綺雲博士 (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 Member of the Mass Communications Training Board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Council)

黃澤恩博士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 地鐵規劃員會, 城規會)

王兼揚先生 (三十會)

楊耀忠先生 (教聯)

葉秀華女士 (中學校長, Member of the Social Welfare Advisory Committee)

余玉瑩女士 (豐裕興業國際非執行董事, 律師,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Promotion of Civil Education)

5.04.2007

水坑口街的噴泉



星期二到香港歷史慱物館看到這座擁有三條黑色鐵柱的物體。看簡介才知是一個噴泉上的裝飾物。但是,一個噴泉上的裝飾物有什麼特別,可以放在歷史慱物館供人欣賞呢?

據館內的介紹,這個噴泉原本坐落於上環的水坑口街。水坑口街的英文名是Possession Street,原名 Possession Point,這裡就是英軍1841年1月26日登陸佔領香港的地方。噴泉是用來記念當時英軍的登陸。

我問管理員,原來她亦不知水坑口街原來就是英軍登陸的地方。我想大部分每天經過水坑口街的市民都不會留意這條街的的英文名及其含意:佔領街。

其實南京條約當時還沒有簽署,英國實際上是非法佔領香港。當時中英對於割讓香港還沒有達成任何共識,英國為使清政府就範,所以就先佔領香港,做成既定事實。

我想就是這個原因英國人沒有特別記念這個‘非法’的日子。

看完簡介,再到圖書館找相關資料的時候,腦內不期然想起:我們香港人對香港的歷史究竟知幾多呢?

4.24.2007

何鍾泰:皇后碼頭還是搬遷的好?

何鍾泰在信報登文,其中建議皇后碼頭應該重建在九號碼頭或新海傍。那不是重演赤柱美利樓的鬧劇?

之前在政府與民間團體討論皇后碼頭的公聽會上,政府官員的答案已顯示出三個令皇后碼頭不能原址保留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是:

1. 皇后碼頭阻礙P2路的興建
2. 皇后碼頭阻礙興建附近的排水暗渠
3. 皇后碼頭阻礙機鐵延伸隧道的興建

解決方法 (公聽會上所聽到和節錄自香港獨立媒體的):

1. P2路是可以重新刊憲改路線的。
2. 我不太了解一些技術問題,但專業工程師在已表示暗渠可以用樁柱轉換的方式建。
3. 機鐵延伸隧道另外 四百六十米是可以不用起的﹝沒有簽約,不用賠錢﹞,因為長春社的熊永達和黎廣德都提過,這條隧道主要是預留給北港島線,一 條二零一六年才決定起或者不起的地鐵線。按目前的大環境,沙田──中環線都已改道不過海,北港島線興建的可能性已比規劃第三期填海 用地工程時少,最終大有可能放棄興建。因此,毋須現在就進行隧道工程,以免將來變成填海區地底一個無用的大窿。

想不到何鍾泰到現在還用以上的三個理由的 2. 和 3. 去支持「皇后碼頭還是搬遷的好」。他甚至表示皇后碼頭沒有價值,結構豪無特色。完全避開皇后碼頭的價值,不在其建築,而在於其所在的位置:

「皇后碼頭與大會堂、愛丁堡廣場和天星,形成一個建築群和具有歷史象徵的整體。殖民時期,港督的就職、離任在皇后碼頭,正對著代表公眾的大會堂;1975年和1986年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訪問香港,也是在皇后碼頭上 岸,然後到愛丁堡廣場參加歡迎及閱兵等儀式;到今天,法律年度巡禮都是在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舉行,正對著皇后碼頭。整個空間,代表著一段歷史,而香港是從這段歷史走過來。」

正正是政府的有關官員認為皇后碼頭沒有價值,規劃時沒有想過要保留皇后碼頭,所以以上3項工程才會與皇后碼頭的保留發生衝突。

在公聽會上,有人(忘記是誰)舉了一個例子。四川有條河的河岸保存了一個沒有什麼建築特色的涼亭,保存的原因就是因為蘇東坡去過。

了解歷史讓我們明白自已所走過的路,知道自已在這個時代身處的位置。只有知道自已身處的位置,我們才可認清路向,選擇未來要走的路,迎接不可知的挑戰。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都一樣。

如果一個地方的民眾對自已的過去和歷史豪不了解和尊重,就像文革時期一樣喜歡「破舊立新」,這個地方的前景…

4.12.2007

陳雲令我想起皇后碼頭

今日信報陳雲在《我私故我在》講匠心,令我想起皇后碼頭。

陳雲說十多年前遊德時,替台灣工廠老闆在德國商展會兼職推銷員。一位在大陸開廠仿造意大利燈具的,說大陸工人如果不經提點,做起事來,比機器還像機器。

老闆吩咐工人用砂紙和滑油將燈座打磨,刻意造出手工製品的層次感,從而出口賣得好價。然而,工人如非悟性高,一般會將銅座打磨得如機器拋光一樣,光潔可鑒。

老闆續說,大陸的農民工在貧乏的共產主義工業時代長大,從未見過優秀工藝。農村能見到上好銅器,在寺廟和宗祠。但「破四舊」之後,誰能見到寺廟裡的銅鐘、銅鈴、銅鼎、銅爐與銅燭台?

沒有完整的實物參考,憑空如何能造出上好的燈具?

皇后碼頭的歷史

以下一段皇后碼頭的歷史,是從yahoo找到的:「在殖民地時代,皇后碼頭是香港政府官員及英國皇室成員使用的碼頭。由港督金文泰開始,歷代候任港督,從英國抵達香港以後,會由啟德機 場或九龍某一處上船前往港島,然後乘坐港督遊艇「慕蓮夫人號」抵達中環,並在皇后碼頭上岸。

1962年,皇后碼頭旁邊的香港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落成。港督在皇 后碼頭上岸後,於愛丁堡廣場舉行歡迎及閱兵等就職儀式,然後前往香港大會堂宣誓。1975年和1986年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訪問香港,也是在皇后碼頭上 岸,然後到愛丁堡廣場參加歡迎及閱兵等儀式。


皇后碼頭和旁邊的香港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的整個範圍,我認為是繼港督府之後,最能代表香港1997年前的殖民地歷史。

有人說搬開或者拆掉皇后碼頭都沒有問題。其實皇后碼頭、香港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整個範圍就像人的臉。如果大家認為將自已的雙眼搬上額頭或者拆掉都沒有問題,我相信皇后碼頭搬去北京亦未嘗不可。

所以,皇后碼頭不幸拆毀或被迫搬離原址(赤柱?),原來的歷史意義將盪然無存。

香港的歷史將會毀容。

試問我們的下一代怎能從被毀的臉孔,尋回自已的根和對家的歸屬感?我們的下一代如何能找回自已的過去?

不知道自已所走過的路,如何能面對將來,尋找出路?


4.10.2007

競爭法可解決燃油價格「加快減慢」的問題?

信報三月二十七日有一篇報導:「政府計劃訂立跨行業的公平競爭法,政府官員指出,由於目前欠缺相關法例,難以監察車用燃油公司是否操縱定價,倘若引入法例,可加強油公司運作的透明度。」

政府認為立法後,法例可賦予政府權力調查及索取商業資料的權力,從而監察油公司的運作。

2005年美國受颱風Katrina侵襲,燃油價格於一周後急升45仙,引起油公司操控價格的指控。國會隨後要求聯邦貿易專員公署調查油公司是否操控油價。跟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聯邦貿易專員公署的報告(1)表示沒有証據顯示燃油公司操縱定價:

「... that it found no evidence that the oil industry manipulated gasoline prices in the wake of hurricanes Katrina and Rita and that 15 instances that fit a definition of price gouging set by Congress last year could be explained by market conditions.

而且,報告
更表示調查操縱燃油價的法例,極為困難執行,甚至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問題

「that federal gasoline price gouging legislation, in addition to being difficult to enforce, could cause more problems for consumers than it solves, and that competitive market forces should be allowed to determine the price of gasoline drivers pay at the pump.」

美國為公平競爭法的始祖,研究公平競爭法多年,顧用大量專業的律師、經濟學家和職員,尚且找不到証據顯示燃油公司操縱定價

而且這份報告更表示調查操縱燃油價的法例,執行極為困難,甚至會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問題。我相信政府都應該有參考美國的經驗,知道訂立跨行業的公平競爭法不能夠解決燃油價格「加快減慢」的問題。

我認為訂立跨行業的公平競爭法,只會給政府借口用更多納稅人的錢,請更多的政府官員,升更多的官。

新的權力,只會成為新的'貪污'渠道。




(1)報告全名: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Investigation of Gasoline Price Manipulation and Post-Katrina Gasoline Price Increases: A Commission Report to Congress (Spring 2006)

3.31.2007

無間道風雲

記得積尼高遜在戲內講過一句,大概說大部分人都甘受環境支配,他不想被環境改變,所以他要改變環境。

昨晚搭港島線地鐵回家,在想李嘉欣靚還是張曼玉靚的途中,思維突受電子樂曲擾亂。原來遠處的阿伯不斷在玩電話,播放擾人的電子樂曲。

阿伯在銅鑼灣上車,西灣河落車。我見到週圍乘客不多不少都受打擾,但是沒有人(包括本人)去勸阿伯將聲浪收細。短途乘客只坐三四站,沒出聲正常,可是在太古或之後落車的長途乘客
都沒有出聲叫阿伯將聲浪收細,就可以發現,大家的容忍力十分之高。

是不是我們大部分人都諗經讀佛,所以特別有容忍力?還是我們都是積尼高遜所講甘受環境支配的大多數?

政府拆天星碼頭前幾日,我見到有很多人影相留念。電視上受訪問的幾位都說不捨天星碼頭,因為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但為何遊行反對政府拆天星碼頭時,很多到天星影相留念的,都沒有行動?

我們都是甘受環境支配的大多數。

3.30.2007

10個人飲啤酒 —— 1個劫富濟貧的故事

從美國經濟學家 Greg Mankiw 的 Blog讀到一個劫富濟貧的經濟學故事:

Suppose that every day, ten men go out for beer and the bill for all ten comes to $100. If they paid their bill the way we pay our taxes, it would go something like this:


The first four men (the poorest) would pay nothing.
The fifth would pay $1.
The sixth would pay $3.
The seventh would pay $7.
The eighth would pay $12.
The ninth would pay $18.
The tenth man (the richest) would pay $59.
So, that's what they decided to do.


The ten men drank in the bar every day and seemed quite happy with the arrangement, until one day, the owner threw them a curve. "Since you are all such good customers," he said, "I'm going to reduce the cost of your daily beer by $20." Drinks for the ten now cost just $80.


The group still wanted to pay their bill the way we pay our taxes so the first four men were unaffected. They would still drink for free. But what about the other six men - the paying customers? How could they divide the $20 windfall so that everyone would get his 'fair share?' They realized that $20 divided by six is $3.33. But if they subtracted that from everybody's share, then the fifth man and the sixth man would each end up being paid to drink his beer. So, the bar owner suggested that it would be fair to reduce each man's bill by roughly the same amount, and he proceeded to work out the amounts each should pay. And so:


The fifth man, like the first four, now paid nothing (100% savings).
The sixth now paid $2 instead of $3 (33%savings).
The seventh now pay $5 instead of $7 (28%savings).
The eighth now paid $9 instead of $12 (25% savings).
The ninth now paid $14 instead of $18 (22% savings).
The tenth now paid $49 instead of $59 (16% savings).


Each of the six was better off than before. And the first four continued to drink for free. But once outside the restaurant, the men began to compare their savings.

"I only got a dollar out of the $20," declared the sixth man. He pointed to the tenth man," but he got $10!"

"Yeah, that's right," exclaimed the fifth man. "I only saved a dollar, too. It's unfair that he got ten times more than I!"

"That's true!" shouted the seventh man. "Why should he get $10 back when I got only two? The wealthy get all the breaks!"

"Wait a minute," yelled the first four men in unison. "We didn't get anything at all. The system exploits the poor!"

The nine men surrounded the tenth and beat him up.

The next night the tenth man didn't show up for drinks, so the nine sat down and had beers without him. But when it came time to pay the bill, they discovered something important. They didn't have enough money between all of them for even half of the bill!

And that, boys and girls, journalists and college professors, is how our tax system works. The people who pay the highest taxes get the most benefit from a tax reduction. Tax them too much, attack them for being wealthy, and they just may not show up anymore. In fact, they might start drinking overseas where the atmosphere is somewhat friendlier.

3.22.2007

讀股神年報看股神智慧

剛剛讀過股神畢飛特 (Warren Buffett) 的致股東信,獲益良多,以下節錄一些與大家分享:

1. 評論旗下NetJets的服務:
'Once you’ve flown NetJets, returning to commercial flights is like going back to holding hands.'

各位男性朋友,相信大家都明白有好多事,真的是做了便不能回頭的。

2. 評論基金經理怎樣‘協助’其客人賺錢

'When someone with experience proposes a deal to someone with money, too often the fellow with money ends up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the fellow with experience ends up with the money.'

'2-and-20 crowd:a manager who achieves a gross return of 10% in a year will keep 3.6 percentage points – two points off the top plus 20% of the residual 8 points – leaving only 6.4 percentage points for his investors. On a $3 billion fund, this 6.4% net “performance” will deliver the manager a cool $108 million. He will receive this bonanza even though an index fund might have returned 15% to investor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charged them only a token fee.'

還有太多不能儘錄,自已讀啦:畢飛特 (Warren Buffett) 的致股東信

發展經濟為了什麼!?

之前說不明白香港的經濟發展程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計)已位列全球前列,為何‘領導’還要不斷強調發展經濟。

其實香港一直都受惠於經濟發展-->財富製造-->生活水平上升這條方程式。

只是當我們已經相當富裕之時還要強調經濟發展,好像混淆了什麼是手段,什麼是最終目的。經濟發展方程式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生活水平上升'。

怎樣量度生活水平是否上升呢?無可否認,有人會覺得由買A貨LV到與同胞一齊排隊買真LV是生活水平的上升。但我認為最好的量度是看看我們現今生活在香港的選擇是否比從前多,例如住屋的選擇;職業的選擇;食物的選擇;讀書的選擇;電影的選擇;閱讀的選擇;衣服的選擇。

大家看看香港最近幾年的變化,你會否認同香港人的生活水平在上升當中?

陶傑評特首選舉的辯論

之前寫中國人不善辯論,不是陶傑所講DNA的問題,但一直找不到陶傑的原文。多謝生果報現在的免費網上報,終於給我找到:

星期天休息:為甚麼選舉電視辯論是一場溫馨的三贏

3.19.2007

發展香港經濟!?

常常都聽到曾特首話要發展經濟。

不論是之前天水圍濕地公園的開幕,或者新政府總部的興建,每次都聽到曾特首話這個那個項目、政策可以發展經濟、製造就業機會。甚至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曾特首的發言首先都提到要著重發展經濟,然後才是創造財富;然後才是改善民生;然後才是提高生活質素。

究竟香港的經濟發展去到什麼程度,要曾特首不時提起呢?

看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網頁,我發現香港的經濟發展已到了全球前列:

第一,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已把香港歸納到先進國家的類別。這類別內的亞洲國家成地區只有五個:香港、日本、新加坡、台灣和韓國。其他先進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澳洲、意大利和芬蘭等。

第二,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民生,經濟學家會用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國民人均生產總值( GDP per capita)。

2005年香港的國民人均生產總值為25,000美元。祖國是多少?中國雖然已進身為全球第四大的經濟體系,但是其國民人均生產總值只是1,700多美元。

這些數字代表當我們香港人可以買十幾隻假Rolex帶,內地同胞只夠錢買一隻;當我們香港人可以買十幾個A貨LV,內地人只能夠買一個;當我們香港人可以買十幾套Wii連一個Game,內地人只夠錢買一套,可能還不夠錢買另外Player2的手掣要找朋有夾錢。

當香港人的普遍生活水平已經這樣高,與歐美等國家差不多的時候,為何我們的‘領導人’還念念不忘發展經濟?是不是曾特首覺得香港人十幾隻假Rolex不夠帶,要廿幾三十隻每個月日日不同先夠?

3.18.2007

關小農DNA啥事

記得之前陶傑評特首選舉的辯論 (陶傑的文章),說中國的小農DNA沒有辯論,然後舉了明朝朱元璋殺諫臣的例子。其實與DNA有什麼關係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大部份時間都是中央集權,只有一個皇帝,讀書人如果想上位,就只有為中央政府效力。反觀秦之前,周朝沒落,各王群起,讀書人如果想建立功名,有很多名主可以選擇。陶傑提的商鞅,在說服秦孝公用他之前亦曾打過魏王的工,只是魏王沒有重用他。

再提
明朝朱元璋殺諫臣的例子。如果明朝不是只有一個皇帝,不是中央集權,朱元璋根本就不會,亦不可能殺諫臣。

試想想如果朱元璋知道讀書人可以‘東家唔打打西家’,他還敢一言不合殺諫臣嗎?不怕沒有人材幫他治理國家嗎?

所以中國人不善辯論,根本與DNA沒有什麼關係,是秦之後中央集權沒有選擇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