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金融衍生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金融衍生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7.17.2012

匯豐賭錢,香港包底?

金融市場近多月接連發生醜聞。巴克萊銀行被揭發於金融海潚前後,操控影響全球利率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被英美罰款四億五千萬美元。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被傳媒揭發,其直屬總裁Jamie Dimon的投資部,「對沖」失敗,虧損由五月的廿億,擴大至剛公佈的四十多億美元,Jamie Dimon要為此到美國國會解畫。

表面無關連,但其實兩醜聞背後的交易,都牽涉到總額為六百五十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物( Over The Counter Derivatives)市場。跟據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IS)數據顯示,全球金融衍生物的交易類別,主要有外匯、利率、債券、股票、商品,而當中與利率有關的,總額約為五百萬億美元,佔整個市場的77%。

由於絕大部份與利率有關的金融衍生物交易,都用LIBOR計算,炒手只要上下其手,控制到LIBOR零點幾個百份比的波幅,其炒賣的金融衍生物,所涉及的數額已經是以億計。舉例說,在五百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物市場,LIBOR高25個點子,即0.25%,所涉及的金額便是一萬二千五百億。而整個金融衍生物市場,並無任何國家或國際機構監管。

JP Morgan一直話自己做對沖,要做咁大對沖,正正因為其持有的未行使金融衍生物全球第一,達七十萬億美元!對沖本無問題,但由對沖變對賭,最後輸突,這個就是英美銀行業貪婪無王管的弊病,而賭的注碼,還是客戶的存款!反正賭贏有Bonus,賭輸有政府包底,就像2008時一樣。

操控LIBOR一案,全球還有16家銀行正接受調查,當中包括香港人常用的匯豐銀行。 匯豐銀行與其他世界最大銀行一樣,亦投身利率有關的金融衍生物買賣。按zerohedge之數據匯豐2011年底,持有的未行使金融衍生物,數額為四萬三千億美元,全球排行第五。當中,匯豐持有與利率有關的金融衍生物,如按BIS的資料做估計,總數應為三萬三千億美元左右。

匯豐年報顯示,2011年底,匯豐銀行客戶存款為一萬二千三百億美元。當中香港存款為三千一百五十億美元。如果Zerohedge的數據屬實,不計其他傳統銀行業務,匯豐銀行的未平倉金融衍生物總額,已是其客戶存款的三倍多。即LIBOR一案所引生的,不只是匯豐違規參與舞高弄低LIBOR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匯豐好可能同JP Morgan一樣:用客戶的存款賭錢!

記得2008雷曼倒閉時,按照英國法例,雷曼辦公地點要即時停止營業。與其做金融衍生物買賣的金融機構,一夜間發現,其受雷曼所保之投資部位,在最危急之時,因為雷曼此保險商倒閉而喪失保障。在當時無可能找到別的保險商投保下,他們只能快快平倉,賣掉有關投資。另一方面,與雷曼做交易的,交易對手雷曼突然倒閉,其資金被困,立即資金周轉不靈。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知下個雷曼是誰下,全球金融業互不信任,互不借貸,全球資金縺斷裂,引發人為之金融海潚。

現時的金融衍生物市場總額,比美國經濟體系還要大十五倍,而全球所有大型銀行都參與其中。此泡沫一爆的話,下一家雷曼倒閉,使全球資金縺斷裂的機會率有多高?到時香港人存在匯豐的三千多億美元,將會蒸發多少?

看來,香港政府和香港納稅人正包底資助匯豐在金融衍生物市場賭錢。不過,匯豐贏,香港一毫子都無得分,匯豐輸,香港要一齊賠錢。為免雷曼事件再發生,為保障香港人之財產,金管局諸公,與匯豐談洗黑錢一事時,是否該同時要佢解釋下金融衍生物買賣之細節?





6.21.2012

耐人尋味的答案

Jim Sinclair提到的BBC新聞:採訪G20會議的加拿大記者,問歐盟主席巴洛索 (Jose Manuel Barroso) 為何北美洲要動用資產冒險協助歐洲時,巴洛索回應:

"This crisis was not originated in Europe... seeing as you mention North America, this crisis originated in North America and much of our financial sector was contaminated by, how can I put it, unorthodox practices, from some sector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

什麼是unorthodox practices?

這個"practices"就是此次誘發歐美債務危機的主因了。而此practices的97%,由五大美國銀行所發行或持有。所以歐盟主席才有「此次危機不是源於歐洲」此耐人尋味的答案。

奇怪BBC新聞緣何無再跟進?又係耐人尋味。


5.16.2012

金融凶器

要理解現今之金融業及其殺傷力,必要認識Over The Counter Derivatives (OTCD)此金融凶器。

根據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至2011年底,全球OTCD總額為六百五十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總體GDP約為十五萬億美元,即OTCD市場比美國總體經濟大約43倍。

OTCD市場的交易類別,主要有外匯、利率、債券、股票、商品等,與之前提及的CDS一樣,賣買雙方訂下合約交易,類似保險商開出火險合約讓人講買家居火險。賣方,即火險保險商,其賺錢方法如下:每張火險,如最高賠一百萬,而保險費為每年六百元。賣出一百張,那賣方每年便賺六萬。頭5年並無火險發生,賣方得保險收入三十萬。當然,真的有火災,賣方賠錢,買方獲得全數賠償一百萬。

火險有監管,保險商按法例規定,要留有一定之資本作賠償 ,避免發生火災時保險商資不抵債,無力賠償,亦因此保險商不會亦不能賣太多的火險。

但如果無法例規定資本比例,又無監管,為了多分花紅,火險商會怎樣做生意?

再用以上例子:此後五年風平浪靜無火災,保險商「無本生利」,而根據超級電腦之模型,火災的發生率為接近零(!),於是管理層為分得更多花紅,把心一橫,決議賣出更多火險,由每年賣一百張,增至一萬張,每年賺保費六百萬。

再過五年,仍無火險發生,管理層決定,第十年開始,連木屋區之樓房都受保,賣出十萬張火險,賺每年六千萬。不過,花無不日紅,第十一年,木屋區秋天一場大火,燒掉一千家房屋,保險商要即晚賠十億。不單如此,此保險商原來與整個行業都有業務往來,骨牌效應,其倒閉會牽連其他同業。

1998年美國對沖基金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 及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正是在無監管的OTCD市場上炒賣而爆煲。分別是1998年,美國政府出手要求同業集資救LTCM,避過一劫;而2008年美國政府奇怪地坐視雷曼兄弟不理,最後整個行業受牽連,才有之後的「金融風暴」。

經過LTCM及雷曼兄弟兩役後,美國及歐洲政府有吸取教訓,開始監管此一總值達六百五十萬億美元,比美國總體經濟大43倍之市場嗎?

無。

(畢菲特2003年曾講過OTCD係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至於佢自己成手都係OTCD,講一套做一套,瞎子就不便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