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2012

希臘違約

希臘國債重組方案的新債換舊債安排,要至少75%的債券持有人同意才能通過,而以現時所見,新方案很有可能無法獲得足夠債權人支持 — 那當然了,有誰想一元剩兩毫半呢?

希臘的舊債利息將於3月尾到期,如到時無法以新債換舊債的話,希臘將無力償還利息,正式違約。2008年後,歐資銀行已週轉不靈,且當中不少買了希臘國債。如希臘違約,這些銀行再損手,那他們不是雪上加霜,又出現「大到不能倒」的情況?

所以,上星期歐洲央行以低息借出 €5,290 億予800間銀行的「長期救助方案 (Long 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 LTRO)」,可能就是歐洲央行吸取了2008的經驗,先放水予各銀行,以應付萬一希臘違約對銀行體系的影響。

所謂長貧難救,以德國為首的歐洲中央銀行還願意無止境幫助希臘嗎?看現況,歐洲中央銀行很可能會踢希臘出歐羅區以保歐羅地位。

此外,前文提到的火險商,看來亦拖無可拖,要賠錢了事。賠錢事小,倒閉事大。Bloomberg提到,2008年時,美國保險巨人AIG由於賣出太多美國房地產火險,最後賠到無錢,要美國政府出手救助,避免AIG的倒閉拖跨其他買了AIG火險的一眾投資銀行。短短4年後,歷史重現,不過舞台轉到歐洲,而賣出希臘國債火險的保險商,就由AIG變成一眾2008年時「大到不能倒」的投資銀行。當然,希臘CDS所涉及的數額並不能與當年美國房地產CDS相題並論,今次賠償應該不會引發倒閉潮。

但歐羅區國家當中,只有希臘會「違約」嗎?

3.04.2012

ISDA:希臘無火災

間屋燒通頂,但賣火險的保險商有權決定什麼叫火災,他們想賠錢嗎?

ISDA3月1日宣佈,希臘國債的條文改動並無違約。

做銀行真好。炒爆煲有中央銀行救。賣火險又有權定義火災。

不過,這遊戲快將結束了。

3.01.2012

歐債火險白買 歐羅前途堪虞



家裏不幸發生火災,幸好有買家居火險,不幸中之大幸吧。但假若房間燒了50%的地方,保險商砌詞說由於火災屬自然發生,不算「火災」,無得賠,可能嗎?

世界荒亂,天下謬事何其多。還記得上年10月,希臘國債重組,談判「成功」,希臘國債持有人願意接受50%損失嗎?間屋燒了50%,但買了火險無得賠此等謬事,正正在希臘國債重組中出現。

像家居火險一樣,其實國家債券都有保險可買,叫Credit Default Swap(CDS)。如果國家「違約」,例如無力還錢或利息予債務人,更改條約,使債務人蒙受損失,買了CDS的投資者或債券持有人,便可像投保火險一樣,獲賣出保險的保險商100%賠償。

那什麼叫債務「違約」呢?重點來了,「違約」的定義由一個叫International Swap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ISDA,國際掉期及衍生產品工具協會)的裁決委員會所定,成員主要為一眾參與CDS買賣的投資銀行。

那賣出CDS保險的是誰?就是一眾參與CDS買賣的投資銀行!買了火險,眼見間屋燒了50%,原來賣火險的保險商有權決定什麼叫火災!你認為保險商會如何決定賠償?

ISDA上年10宣佈,希腦國債價值削減一半,由於屬「自願」性質,不算違約。此宣佈一出,投資者嘩然。因為,如希臘的債券買了其火險無得賠,那將來還有誰夠膽再買呢?

事情還有下半部。希臘國債重組從上年10月到現在,其實仍未解決,各方仍在談判,而其中一項重點,是歐洲中央銀行(央行)為了保障其救助希臘的資金,要求更改希臘國債內的條文,使其受到的保障高於其他債券持有人。

如此重大的條文改動,是「違約」嗎?保險商,不,ISDA將於31開會決定。這次決定,不單是希臘的問題,更牽連到歐洲。如果ISDA認為降低債券持有人的地位,使其受到的保障減少並非「違約」,那手上持有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債的投資者,眼見其手上的國債不斷冒煙,但原來買落的火險無得賠,他們還會持有這批國債嗎?

要知道歐羅區多國,他們欠債龐大,極需要人買其國債融資維持經濟。如果無人願意買其冒煙國債,歐羅區經濟將如何?歐羅地位又會如何?

2.24.2012

1.26.2012

自由行: 八年盤點,八年得失 (轉載)

最近爆發對內地自由行的不滿,老實說,一早料到了,也不對那些指控感到稀奇,其實它們一直都發生在我們眼前,只是人們為了錢為了經濟,才忍氣吞聲直到今天。

不如先說說我的經驗吧。四年前,我在迪士尼第一次看到那些震撼的場面:父親和男孩在美國小鎮大街行人道的樹旁,無視其他遊人,悠然自得地灌溉。探險世界的一個嬰兒車停泊處,一群內地人踎着、吃着自家的午餐,猖狂之極,使我目不暇給。

那時有很多人聽到我的經驗歷後只會搖搖頭,道那些不過是例外而已,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好的。不,見識小的是他們。一個學校離旺角站僅有五分鐘路程、又經常要到銅鑼灣補習的學生,看到的,肯定會比他們多。我每星期五天放學回家,總有一次被人拉背包或衣袖,然後便有一個操普通話的人問:“哎,到XXX怎樣走”我答不上的便一臉不屑地走開,幫得上的,也沒有幾個字典裏有謝謝一詞。中旅社影印街外面成了一個香爐,煙味和蒜味濃烈得可怖。那裏也變了一個地雷陣,你總要小心人、篋、痰。地鐵裡,聽得到的人聲十居其九是PTH,跑來跑去踩你腳的亦然。更甚者,用戰利品一字排開把整排座椅佔去,霸氣無人能及。

可是,自由行帶來的影響不只是觀感問題。我愛看書,可是漢榮被Nike取代了;榆林被逼上15樓,而16樓的博學軒則到了兩條街外的大廈裏。行人專用區上掛着的樓上書店招牌,有幾多還在?我聽音樂,但原本蠕縮在女人街排檔後面營業的CD舖卻買少見少。珠寶店藥房名店把其他店舖都逼走了,連我和朋友很愛吃的Froyo,也變成九龍珠寶。尖沙嘴星光行的商務也結業了。彌敦道金光閃閃;廣東道衣香鬢影 ; 山頂上人頭湧湧:可香港人從這些香港地方絕跡了,不再是我們地頭。我們的城市正在變成供人採購的集散場和一個名為"今天香港"的景點。

惡夢陸續有來:親戚要生女兒,卻沒有床位;生了,打不到針;通街也是藥房,卻要搶奶粉。我家住一屋苑,8個單位,只有我和另一家常常出入。其他單位,自從經紀帶過操普通話人士入去後,便不再有人住。報紙說這裡樓價創新高,我見到的住客卻是新低。

這些人樣貌看起來也許跟我們差不多,但骨子裡我們截然不同。我們講究規矩,他們講求人情。我們或多或少會顧及自己面子,他們不會,遑論其他人的。有次我在尖東目睹一陸客與一西方人爭執,為甚麼爭執我不清楚,但有兩件事我仍歷歷在目:那內地人的嘴臉,和那西方人走時那句"Bastard, i swear i will never come here again"。

後來到台灣日月潭,時值開放陸客觀光不久,各香港奇事再次重現。那台灣導遊慌忙跟那英國人說"Different Country, different people!"你便會明白,今天的衝突,都是給逼出來的。當然我認識一些跟我們差不多的內地人,可她們是真正的Exception。比不上我見到的千萬同胞。

我寫這篇文,只是想點醒一些死抱經濟不放的人:別發夢了。說是經濟好,但我們的生活有好過嗎?不,人工變相地少了,因為物價貴了,然後維持我們日常生活的店舖不是結業了,就是面對瘋狂加租。多好的經濟,帶來的錢都到了業主和名牌去。別這麼天真相信經濟和我們生活是正比吧。

那些認為應忍讓體諒大陸人的人,聽着:當我們承受並接受他們的一套時,我們自己的價值便沒有了。我們現在已經拋棄了自己的詞彙,用上一些奇怪的詞語如“打造”、“素質”,然後便會是繁體字、禮貌、法治…我們只會變成大陸般。融合,應是各取所長,不是跟大路攞個Mean。

我最討厭的是那堆認為我們"憎人富貴厭人貧"的人(包括某專欄作家)。不,我們不稀罕富貴。我們只希望能讀到大學,有份安穩的工作,生活無憂,用十年光景把住宅供完,然後安分守己快快樂樂過日子。但今天我們卻不能再有此奢想了。說我們厭人貧更可笑。我們每次大陸天災(雖然更大程度是人禍)時捐了多少錢和物資?(還未計特首慷他人之慨的140億)然後以前是甚麼人又郵寄又回鄉地救濟親戚? 從今天內地人談香港時的態度,我們或許會看到真正的"憎人富貴厭人貧"。

為了一班輸不起的投資者,我們犧牲了自己的安居夢;為了鈔票,我們捨棄了文化;為了虛無的幸福,我們出賣了自己的靈魂。結果我們得到甚麼?一間一間的名店珠寶店藥房地產舖;一個一個不堪入目的景象;一單一單天價物業成交;一個一個要我們供養但從沒打算留下回餽的“香港人”。我們實際上沒有得到甚麼,卻失去了我們最可貴的。

八年後來一個盤點,得與失,自是清楚不過。

By: Aron Algernon Lau on Wednesday, January 25, 2012 at 12:31am

1.11.2012

2012年美國總統?




Ron Paul:

"Ideas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shaping of society.

In fact, they are more powerful than bombings or armies or guns. And this is because ideas are capable of spreading without limit.

They are behind all the choices we make. They can transform the world in a way that governments and armies cannot.

Fighting for liberty with ideas makes more sense to me than fighting with guns or politics or political power.

With ideas, we can make real change that lasts."

1.04.2012

美國債務危機 (五)



2011年底,美國國家欠債十五萬億美元,相等於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


美國印銀紙發債此遊戲還玩得幾耐?所衍生的金融核電廠,以幾何動力推動消費,使各樣資產價格爆升的遊戲又有幾耐壽命?

12.29.2011

香港的將來




香港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由陳雲先生細細道來。

12.14.2011

12.05.2011

香港城邦論

喜見面書上朋友的結婚照、小孩照,美麗動人。大家正為自己、為下一代、為家庭,留住美好,創造將來。可是:「韶光不再,河川斷流。世情紛擾,令你無心眷戀,要留住現狀,又談何容易?」

香港這家,還是那回憶中美好的香港嗎?

「中共以經濟單一化(金融及地產霸權)迫使香港依賴大陸、用大陸殖民沖淡本土人口、用跨境規劃破壞城邦地理、用「治安論」鎮壓香港異見、濫用普通話教中文排擠粵語文化,放任地產霸權損害香港經濟活力及鄉郊格局」。

「九七前後,香港人只求留住現狀,keep住status quo,可惜現狀不斷崩壞,香港如立在風沙上的大理石象,面目吹刮得日見模糊,眼看快要粉身碎骨,委於路塵,今後何去何從?是俯首聽命,逆來順受?還是負隅頑抗,力保不失?」

「我們香港人的唯一出路,是以現實政治為依歸,毋須屈從大陸利益,也不必等待中國民主,港人重認城邦歷史,肯定自治傳統,以自治意識與北京周旋,劃定中港權力疆界,恢復中港關係正常化,一切以香港為本位,香港優先,香港第一,Forget China. Hong Kong comes first。這樣便可以充實一國兩制,奮發市民精神,建設香港,更好地與中國大陸維持互惠互利的關係。」

以上三段摘自陳雲先生之《香港城邦論》。

11.25.2011

埋單

瞎子於茶餐廳數緊$6,000時心想:

「當初政府建議$6,000傳入MPF戶口,被人鬧爆,最後人人有錢分。所謂有入有出,每人有$6,000,誰人埋單?」

最近,立法會通過MPF每月供款上限由$20,000加至$25,000。除了張宇人、黃毓民和陳偉業反對,全體議員一致投票讚成。

從此,打工仔月入$20,000以上每月要多供$250,一年多供$3,000,兩年多供$6,000,剛好夠填派錢數。之後年年供凸,幫政府填埋其他人的派錢數。

曾俊華做好人送錢,揾到人埋單,又做到佢本來想做的,香港人真好呃。

 「仆街!」

「伙記,埋單!」

11.17.2011

冰島、愛爾蘭、希臘,香港?

近年,特別是金融海潚後,香港銀行業借錢給內地的數目不斷上升,有報導今年已升至二萬億港元,超過香港之生產總值。國內資金緊絀,令國內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轉到境外之香港借錢,就算利息較國內高亦在所不計,應為此數額大升之主要原因。


如圖所見,兩年內借額大升一萬五千億,有生意做,年尾又夠數,香港銀行家應該笑顏逐開吧。不過,問銀行借錢要抵押資產,而國內企業,其資產主要在內地,所以銀行一般會要求國內企業於中國境外的母公司擔保。正常情況下,此做法的確無甚問題。


但,如果未來兩三年,歐美經濟持續不振,又房地產價格大幅下降 (升得高、跌得勁,香港人好有經驗),或資金緊絀令借貸利息高企(還記得溫州嗎?),以上幾種情況互為影響,惡性循環下,中國經濟嚴重衰退,最終使大量企業倒閉,甚至連大企業都週轉不靈,無錢還時,香港銀行就會損失慘重。

雖然有母公司擔保,但身處境外,香港的銀行並不能承繼底押資產,所以如借錢之企業倒閉,銀行將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就算收到抵押資產,其價值必因經濟轉差而大幅降低,到時香港銀行業亦要大幅撇賬,並因此資不抵債。

此情況下,香港銀行業將如2008年金融泡沫爆破後的冰島、愛爾蘭銀行一樣,全軍覆沒。

11.14.2011

合法貪污

美國六十分鐘時事雜誌最近講到一眾美國國會議員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數日,與聯儲局及財政部開完緊急會議後沽清股票,逃過一難。

片段中,學者提到如果議員直接收錢,當然犯法,但收到消息買股票賺到錢就唔犯法,因為國會議員不受內幕交易條例所限。

調查又發現,絕大部份議員身家都比未做國會議員前大漲,點解呢?

片段末,國會發言人Nancy Pelosi被老牌記者Steve Kroft問到,她於2008年買入即將上市之Visa公司股票是否有conflict of interest時面色一變,你知我知她知天知地答案是什麼。

香港情況又如何?

或者大家會開始明白,點解一眾香港立法會議員都贊成起基建。

10.22.2011

美國債務危機 (四)

瞎子於前提及美國債務危機其核心實為美國貨幣問題。美國聯儲局發國債印銀紙,近三年因為拯救賭輸錢的大型銀行,更是大印特印,使其賬目比2008年拯救銀行前上升三倍

印銀紙追逐有限之資源,結果當然是貨幣貶值,而貨幣貶值的另一面必然是物價上脹,所以千萬不要聽香港政府說聯系匯率與通脹無關。此理論「完全垃圾」。港幣與美元以約$7.8港元兌$1美元掛鈎,美元持續貶值,港元怎能幸免。

據報美國會推行QE3,到時美國又印銀紙,港元只會繼續貶值。

想了解美國的發債機制、金融政策、其最終影響、及貨幣貶值的應變方法,保護自身之財產,可一聽QB Asset Management基金創辨人Paul Brodsky的訪問節目。瞎子聽後獲益良多。

Paul Brodsky:「... All of these currencies are baseless and are losing their purchasing power versus the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inelastic demand properties, such as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ings of scarcity. 
Gold should be thought of as cash in the best currency. I would suggest anything scarce with inelastic demand properties, and that is of course how we get energy and how we get agriculture and various other things.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very strongly.」

10.18.2011

狗與人



狗救狗






人不救人

中共六十年統治之惡果。

10.14.2011

香港人口政策

原何政府會消極阻止內地孕婦來港生仔?皆因此乃曾蔭權政府有組織,有計劃之人口政策,目的是輸入北人新血,同化香港人。 不信問問新疆人吧。

香港婦女無床位生仔,關香港政府事嗎?當然不,因他們攞香港人份糧,卻幫北人打工,所謂食碗面反碗底也。港奸也。
 
講完。

9.25.2011

李光耀回憶錄




新買了李光耀2000年回憶錄之延續篇,一於睇下亞洲政壇大佬講乜先。

話時話,上一本李光耀回憶錄提到當李看到大馬共黨如何鼓動低下階層、製造假民意後,李認清其低劣本質,所以決定全面與之決裂,將大馬共黨趕出新加坡。

其實,書內提到當年大馬共黨所用的手法,於現今香港正不斷湧現,如利用海鮮團利誘公公婆婆投票,又或出席支持政府之活動等,可見共黨正如毒瘤般在港落地生根。

香港由此班人掌管,焉能不病入夫膏?

9.23.2011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 。

協助極權者欺壓人民之輩,幫兇者無疑。主兇者落地獄時,幫兇者同樣落地獄。

 
「之後,有一名身穿黑衣胸口帶有紅色襟章的男子,走近了解我們爭論情況後並說:「拉她們走」,另一名相信是現場保安指揮人員或保安主管的人士(當時多次 要求對方出示工作證但不被理會,最終無法求證身份),以接近指罵的方式和態度向著我們兩位女士說:「我知你們是記者,我知你們想做什麼,記者不可以留在 這,我要你們馬上離開,如進行任何拍攝採訪,我們會立即採取行動。」

入行當記者快十年,很少在香港遇到這樣的「遭遇」,但對於經常要回內地採訪的我而言,這種情況並不陌生。回想起在記者生涯中唯一一次被當眾指 罵過的經歷,就是09年,在新疆採訪騷亂時,也試過被公安當眾指罵和拉上警車帶離現場,地點不同但場景相似,沒想到會在香港找到這種熟悉的感覺。 」  

9.03.2011

金融核電危機

四十年前的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金融核電廠正式誕生。此前,美國發鈔票要根據黃金儲備量,黃金儲備有多少便按該量發行鈔票,不能多印。就像普通燒煤發電機一樣,有多少煤便發多少度電。與黃金脫鈎後,美國發現自己原來無煤都可發電,指下個鼻就可了無牽掛印美元,就像核電一樣,有核反應堆便可一直發電。

此後四十年,特別是最近廿年,美國銀紙大印特​印,而其他國家亦有樣學樣,世界經濟亦因核電量大增下以幾何方式增長。從此經濟掛帥,人類生活進入物質主導之年代,大部份人都受美國影響,以為經濟向前,人類生活便會比前精彩、美滿。是耶?非耶?

無論如何,核電廠終究危險,2011年3月日本褔島核電廠意外是一個啟示,切爾諾貝爾更是前車可鑑。

美國債務大增,評級被降,顯示核電廠溫度正極速提升,開始失控,而黃金價格就像核電廠溫度計。2003年到現在,核電廠溫度上升了多少?

昨晚,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正式控告美國17家金融機構,當中包括美國匯豐銀行,於售賣房貸証券時作不實聲明,涉嫌隱瞞貸款質素、房貸人之還款能力等。此是否美國金融核電廠關閉之先兆?



留意德國於日本褔島核電廠意外後,已表明會關閉國內所有核電廠,而歐洲金融危機亦只等德國出手拯救。表面上兩件事無關連,事實上又是否如此?人類文明,還看德國?



提防大波一文,瞎子提到:「一種意識,到一程度,只懂向前,迷失自我,忘卻根本,忘記因果,甚至倒果為因。到此時,此一意識必要停步回望,尋回自我,尋找根本,分辦因果,辦別方向,才可安身立命,繼往開來。否則,繼續盲目向前,必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輕則頭痛發燒,重則中風癱瘓,或如陳佐洱謂之,車毀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