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2
尋找香港
《皇后碼頭之爭的終極目的》
「繼去年底政府與保育人士就天星碼頭及其鐘樓拆卸一事發生爭端,事隔半年,皇后碼頭拆卸又引起雙方對峙。雖然抗爭組織本土行動提出的司法覆核已獲法院受理,但政府昨日強行清場,出動大批警員、攀山隊員將示威人士一一帶走。
保育是香港回歸以來一個新的社會議題,但這個議題一旦形成卻來勢兇猛。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在本質上與○四年保衞海港協會就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提 出司法覆核、灣仔喜帖街重建引起的居民抗爭,以及更早前的西九文娛發展規劃、紅灣半島拆卸等引發的一系列社會事件一脈相承。這些事件表面看起來是就個別發 展項目展開的公民抗爭,但實際上宣洩了社會上醞釀已久的、公眾對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共資源轉移的強烈不滿。
其實,皇后碼頭(以及較早前的天星碼頭鐘樓)是否具有保留價值,是原址保留還是異地重置,在公眾中也還是有爭議的,並沒有統一的觀點。不少市民 對於抗爭者的絕食、露宿、肢體碰撞等激烈的行動,也有所保留。但是,皇后碼頭、天星碼頭抗爭引起了普遍的同情和支持,是因公眾不知道失去了這些建築地標之 後換來的是什麼。這些抗爭行動得到廣泛的共鳴,是因公眾深切感受到政府發展規劃被壟斷,普通人利益無法透過諮詢程式得到充分考慮的後果。
公共空間變財團領地之爭
往往,政府的發展規劃與地產商拉上緊密關係。正如一位保育代表懷疑的,天星碼頭、皇后碼頭消失之時就是公共空間變成「私人領地」之日。如果環顧 目前中環的環境就不難發現,填海的土地已經變成了五星級酒店、巨無霸購物中心,以及天價租金的商業寫字樓。再看看港島、九龍其他填海項目,某某港、某某 城,其結果不外就是一小片綠色公園被一個巨大購物中心的排氣口壓迫;一條海濱長廊與塵土飛揚的高速公路並行;甚至某些填海的土地完全變成了私家領地,市民 要被迫消費才能重獲本來屬於他們的看海權利。所以,皇后碼頭的抗爭,包括較早前的西九文娛發展規劃、維港運動、反對紅灣半島拆卸等等、背後實際上是對公共 空間變成財團囊中物的抗爭。
其實,政府提出的一些拆卸理據,包括已經通過既定諮詢程式,包括「不遷不拆」、「遷址還原」的技術困難等等,並不是完全沒有合理性。但程式正確 與工具理性在群情激憤的情況下已經變得蒼白、缺乏說服力。說到底,由於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導致決策傾斜。政府靠賣地支撐財政開支,政府與財團則共謀城 市「發展」。香港過去十多年的歷史已經有太多例子證明了公共資源被私有化。所以,公眾要抓住每個機會表達對公共資源易手的不滿,借「保育」議題阻止任何可 能阻止的資本獨裁。
所以,保衞皇后碼頭的最終意義不在皇后碼頭本身,而在於改變這種罔顧公眾利益的社會發展,扭轉港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更多的高速公路、更高的商業 大樓、更多的購物中心蠶食的趨勢。在這個意義下,保護皇后碼頭終極目標是要凝聚社會力量改變目前的諮詢程式,找到政治代理人,從制度上解決決策程式被壟斷 的問題。
保育是維護社會持續發展的手段,正因為如何,香港的保育問題需要從長計議,理性討論,並以知性為基礎。社會運動能激發民眾的保育意識,能促使政 府開放政策制定的過程,令更多人得到社會發展的好處,更公平地分擔發展的代價。但是,即興的、個別擊破的、缺乏長期遠景的保育運動始終不能替代制度性的、 持久的、有藍圖的社會保育機制。只有爭取到上述機制,今天保育人士、團體,才能獲得更多市民的認同及支持。
民眾要求參與保育決策
政府昨日雖然清場成功,但司法覆核結果依然未知。而且一旦法庭判決不利,政府的清場就既付出了代價又失去了意義。但政府顯然也無法輕易放棄一個 已經通過既定程式、已經簽署了各種合約的專案,放棄即導致新政府權威受損。而且,皇后碼頭很可能只是新一屆政府麻煩的開始。據報道,皇后碼頭風波未了之 前,保育團體已經準備轉戰西九。新政府上台以後保育議題恐怕是個與普選一樣棘手的政策領域。
香港作為一個愈來愈多元化的社會,公眾訴求會愈來愈多,民眾要求參與的呼聲也愈來愈高。政府的政策制定如何在理性與民主之間取得平衡,在知性與 權力之間取得妥協,是各國各地區政府面對的決策考驗。在保育議題成為執政難題的今天,政府與保育團體之間建立一個持續的政策討論平台,展開持久的協商與諮 詢,也許是政府困境中的一條出路,也應該是香港保育問題的長久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