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2007

何鍾泰:皇后碼頭還是搬遷的好?

何鍾泰在信報登文,其中建議皇后碼頭應該重建在九號碼頭或新海傍。那不是重演赤柱美利樓的鬧劇?

之前在政府與民間團體討論皇后碼頭的公聽會上,政府官員的答案已顯示出三個令皇后碼頭不能原址保留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三個主要問題是:

1. 皇后碼頭阻礙P2路的興建
2. 皇后碼頭阻礙興建附近的排水暗渠
3. 皇后碼頭阻礙機鐵延伸隧道的興建

解決方法 (公聽會上所聽到和節錄自香港獨立媒體的):

1. P2路是可以重新刊憲改路線的。
2. 我不太了解一些技術問題,但專業工程師在已表示暗渠可以用樁柱轉換的方式建。
3. 機鐵延伸隧道另外 四百六十米是可以不用起的﹝沒有簽約,不用賠錢﹞,因為長春社的熊永達和黎廣德都提過,這條隧道主要是預留給北港島線,一 條二零一六年才決定起或者不起的地鐵線。按目前的大環境,沙田──中環線都已改道不過海,北港島線興建的可能性已比規劃第三期填海 用地工程時少,最終大有可能放棄興建。因此,毋須現在就進行隧道工程,以免將來變成填海區地底一個無用的大窿。

想不到何鍾泰到現在還用以上的三個理由的 2. 和 3. 去支持「皇后碼頭還是搬遷的好」。他甚至表示皇后碼頭沒有價值,結構豪無特色。完全避開皇后碼頭的價值,不在其建築,而在於其所在的位置:

「皇后碼頭與大會堂、愛丁堡廣場和天星,形成一個建築群和具有歷史象徵的整體。殖民時期,港督的就職、離任在皇后碼頭,正對著代表公眾的大會堂;1975年和1986年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訪問香港,也是在皇后碼頭上 岸,然後到愛丁堡廣場參加歡迎及閱兵等儀式;到今天,法律年度巡禮都是在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舉行,正對著皇后碼頭。整個空間,代表著一段歷史,而香港是從這段歷史走過來。」

正正是政府的有關官員認為皇后碼頭沒有價值,規劃時沒有想過要保留皇后碼頭,所以以上3項工程才會與皇后碼頭的保留發生衝突。

在公聽會上,有人(忘記是誰)舉了一個例子。四川有條河的河岸保存了一個沒有什麼建築特色的涼亭,保存的原因就是因為蘇東坡去過。

了解歷史讓我們明白自已所走過的路,知道自已在這個時代身處的位置。只有知道自已身處的位置,我們才可認清路向,選擇未來要走的路,迎接不可知的挑戰。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都一樣。

如果一個地方的民眾對自已的過去和歷史豪不了解和尊重,就像文革時期一樣喜歡「破舊立新」,這個地方的前景…

4.12.2007

陳雲令我想起皇后碼頭

今日信報陳雲在《我私故我在》講匠心,令我想起皇后碼頭。

陳雲說十多年前遊德時,替台灣工廠老闆在德國商展會兼職推銷員。一位在大陸開廠仿造意大利燈具的,說大陸工人如果不經提點,做起事來,比機器還像機器。

老闆吩咐工人用砂紙和滑油將燈座打磨,刻意造出手工製品的層次感,從而出口賣得好價。然而,工人如非悟性高,一般會將銅座打磨得如機器拋光一樣,光潔可鑒。

老闆續說,大陸的農民工在貧乏的共產主義工業時代長大,從未見過優秀工藝。農村能見到上好銅器,在寺廟和宗祠。但「破四舊」之後,誰能見到寺廟裡的銅鐘、銅鈴、銅鼎、銅爐與銅燭台?

沒有完整的實物參考,憑空如何能造出上好的燈具?

皇后碼頭的歷史

以下一段皇后碼頭的歷史,是從yahoo找到的:「在殖民地時代,皇后碼頭是香港政府官員及英國皇室成員使用的碼頭。由港督金文泰開始,歷代候任港督,從英國抵達香港以後,會由啟德機 場或九龍某一處上船前往港島,然後乘坐港督遊艇「慕蓮夫人號」抵達中環,並在皇后碼頭上岸。

1962年,皇后碼頭旁邊的香港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落成。港督在皇 后碼頭上岸後,於愛丁堡廣場舉行歡迎及閱兵等就職儀式,然後前往香港大會堂宣誓。1975年和1986年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訪問香港,也是在皇后碼頭上 岸,然後到愛丁堡廣場參加歡迎及閱兵等儀式。


皇后碼頭和旁邊的香港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的整個範圍,我認為是繼港督府之後,最能代表香港1997年前的殖民地歷史。

有人說搬開或者拆掉皇后碼頭都沒有問題。其實皇后碼頭、香港大會堂和愛丁堡廣場整個範圍就像人的臉。如果大家認為將自已的雙眼搬上額頭或者拆掉都沒有問題,我相信皇后碼頭搬去北京亦未嘗不可。

所以,皇后碼頭不幸拆毀或被迫搬離原址(赤柱?),原來的歷史意義將盪然無存。

香港的歷史將會毀容。

試問我們的下一代怎能從被毀的臉孔,尋回自已的根和對家的歸屬感?我們的下一代如何能找回自已的過去?

不知道自已所走過的路,如何能面對將來,尋找出路?


4.10.2007

競爭法可解決燃油價格「加快減慢」的問題?

信報三月二十七日有一篇報導:「政府計劃訂立跨行業的公平競爭法,政府官員指出,由於目前欠缺相關法例,難以監察車用燃油公司是否操縱定價,倘若引入法例,可加強油公司運作的透明度。」

政府認為立法後,法例可賦予政府權力調查及索取商業資料的權力,從而監察油公司的運作。

2005年美國受颱風Katrina侵襲,燃油價格於一周後急升45仙,引起油公司操控價格的指控。國會隨後要求聯邦貿易專員公署調查油公司是否操控油價。跟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聯邦貿易專員公署的報告(1)表示沒有証據顯示燃油公司操縱定價:

「... that it found no evidence that the oil industry manipulated gasoline prices in the wake of hurricanes Katrina and Rita and that 15 instances that fit a definition of price gouging set by Congress last year could be explained by market conditions.

而且,報告
更表示調查操縱燃油價的法例,極為困難執行,甚至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問題

「that federal gasoline price gouging legislation, in addition to being difficult to enforce, could cause more problems for consumers than it solves, and that competitive market forces should be allowed to determine the price of gasoline drivers pay at the pump.」

美國為公平競爭法的始祖,研究公平競爭法多年,顧用大量專業的律師、經濟學家和職員,尚且找不到証據顯示燃油公司操縱定價

而且這份報告更表示調查操縱燃油價的法例,執行極為困難,甚至會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問題。我相信政府都應該有參考美國的經驗,知道訂立跨行業的公平競爭法不能夠解決燃油價格「加快減慢」的問題。

我認為訂立跨行業的公平競爭法,只會給政府借口用更多納稅人的錢,請更多的政府官員,升更多的官。

新的權力,只會成為新的'貪污'渠道。




(1)報告全名: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Investigation of Gasoline Price Manipulation and Post-Katrina Gasoline Price Increases: A Commission Report to Congress (Spring 2006)